研究生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生导师责任重大。导师不只是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方法,还负有传承精神、文化的重任。所谓带学生,就是和学生一起探求、开发,不是说有学问、学术地位高就能带好学生。导师要时刻牢记重任在肩,如何当好导师是大学教师的一个重要话题。今天我主要向各位导师建言十项可以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尝试的举措,姑且称之为“十策”。
第一策叫“留足空间”,是针对“量力”而言。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导师有一个科研项目,就让五六个学生全做这个项目,最后只有一两个学生成果很多,其他人都是起协助作用,自身可圈可点的成果很少,在诸位同门学子的夹缝中没有多少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就不是从教育学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作为导师,给每个新生的选题,不应当是沿着前人的犁沟继续前行,那样他只能做更细节的研究,很容易撞到前人的天花板上。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留足空间、体量适中,达到空间均衡的目标。给学生的选题也不能太简单,应该是跳起来才能够着的难度。
第二策叫“因材施教”,是针对“识人”而言。对每一个学生,应该一人一策,导师要考量他的资质,理清他的禀赋,启发他的潜能。导师指导学生的过程,在一开始应该是一个提笼遛鸟的过程,在学生经历了充分的研究历程磨砺后,才能进行完全放飞。
第三策叫“有择有责”,是针对“选题”而言。希望能做到选题几择,从而让学生有能力、有兴趣。我一般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两个选题,让他自己来做选择。既然做好了选择,他就有了责任,就需要把这个东西做好。这样就保证了第一他有兴趣,第二他有信心。当然在研究进行过程中,导师也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力,进行适时矫枉。
第四策叫“有竞有协”,是针对“协同”而言。导师可以在某些方向把几个不同年级的同学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梯次的队伍,他们互相之间既是竞争关系,但更多的还是协作关系。这种波浪状结构的研究冲击,能起到前拉后推的效果,也有利于聚集正能量。
第五策叫“昂扬志气”,是针对“心理”而言。导师要善于鼓舞学生的热情,学生面对课题热血沸腾,心涨船高、就能做出高水平的结果。另外要保持鼓疏有度、目标可见、志志不息。除了鼓励外,有的时候还需要疏解他的忧虑,让他有一个大目标,还能不断地看到一个个小目标,这样他才能把事情做好。
第六策叫“及时给力”,是针对“助行”而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时候都是比较顺利的,但也可能在某些时候会遇到大的困难,这时候导师一定要及时鼓励他,尽可能地帮助他,否则他可能一下子就被困难打垮了。初次做研究相当于九曲飞舟,导师要果断出手,同学要有人生几次搏的志气,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友谊地久天长。
第七策叫“不怨弱进”,是针对“耐心”而言。我们的学生有的基础好一些,有的基础差一些,相对基础差点的学生遇到困难的几率就更大,这个时候对这样的学生就要有耐心,要经常帮助他,在他们发展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从心理上多作工作,帮他们克服困难,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要文火鸡汤、启智心灵。
第八策是“奖励诚信”,是针对“诫志”而言。由于研究生往往是初次走上创新之路,且学风的大环境尚不够好,学生有时会由于一念之差犯错,比如有些地方做的不是很规范,或者学风不够严谨。学生犯错了通常会觉得很紧张,不愿意跟老师讲,这时候导师如果从其他途径知道了,就一定要采取措施,使学生能够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这样才能积极改正。导师要做到学风为要、慢胜于跌、奖实抑誇、赞精贬虚。
第九策是“尊重个性”,是针对“放远”而言。学生和导师的关系,仅次于血缘关系,是一辈子都无法改变的。导师和学生在一起是缘分。导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选择,甚至有些学生最后说“我不想做你的研究领域,我对另外的领域感兴趣了”,这个时候也要尊重他的选择。不要认为这就是对你师门的背叛,他有自己挑选他的专业、学科、发展方向的权利。他选择了不同的方向,你的学脉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第十策是“一世提携”,是针对“长存”而言。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不仅仅存在于学生做研究生的那几年,我们中国人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个也不完全正确,“一日为师,终生为友”更妥当。所以导师和学生的友谊是长存的,导师和学生之间要放平心态,学无先后,不是你先当导师,学生就不能超过你。你培养出好学生,学生超过你,那是一世的功德;桃李满天下,那是一位学者最值得荣耀的事。我有很多学生现在的造诣都超过了我,我为他们感到自豪。
本文将刊载于《力学与实践》期刊